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28 10:52:02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体会形象生动的语言,领会比喻拟人,调动视觉听觉了解天目特征。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关键词语,品读“七绝”之妙及“幽邃奇古”。

2. 难点:字里行间表达的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

【课文提示】

1.本文是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中的一篇,内容短小。它与一般的以介绍行踪和沿途景色的游记散文有所不同,重点介绍了天目的“七绝”,紧扣“幽邃奇古”这个特征。

2.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公安派的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

【正音正字】

邃suì 峭qiào 鲜xiǎn 迂yū 壑hè 缟gǎo 竦sǒng 逾yú 霁jì

【积累词语】

从下列句子找出通假字:

①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 颠:同“巅”,山顶。 )

②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 县:同“悬”,高悬。 )

③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 直:同“值”,价值。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作者游历天目,共逗留了几天?(用文中的词语作论据)

从“宿幻住之次日”、“晚宿”、“次日”等词句可以看出,游历天目共计三天。

3.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4.文中正面表达作者对天目山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富有情趣的文章。作者避开对游程和沿途景色的描写,重点归纳天目山与众不同的“七绝”,并且断然写出“大江之南,……无逾此者”,表达了自己对天目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袁宏道的生平及其学派。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翻译:天目山幽静深邃奇特古朴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从(天目山的山脚)双清庄到山顶,大约二十多里。

要点:颠:同巅,山顶。 可:大约。

原文: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翻译:凡是山偏僻的大多荒芜凄凉,陡峭的很少盘旋迂回;形状苍朴就不够新鲜艳丽,骨架磅礴就缺少精巧雅致,以至于山高大就流水贫乏,岩陡峭就树木稀少,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要点:凡:凡是,一般。 鲜:稀少。 骨:骨架。 毛枯:草木枯败。 病:毛病,缺陷。

原文: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翻译:天目山满山都是沟壑峡谷,飞泻的瀑布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这是一绝了。

原文: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

翻译:石头的颜色深暗润泽,石头的棱角巧妙精致,石头的小路盘旋迂回,石头的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了。

原文: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

翻译:虽然山谷幽深岩石险峻,但寺庙都很精致美妙,这是第三绝了。

要点:县:同悬。

原文: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

翻译:我不喜欢听到雷声,而天目山的雷声很小,听到的好像婴儿声音,这是第四绝了。

原文: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翻译:拂晓起来观看云彩,在峭壁的沟壑下,(云彩)洁白纯净得像棉花,飘荡腾越同浪花,整个大地是琉璃五光十色的海洋,各个山顶露出云上如同浮萍,这是第五绝了。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它的形态。

要点:悉:详知。

原文: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

翻译:天目山大的树木,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好像伞盖,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上万钱,这是第六绝了。

要点:“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 直:同值,价值。

原文: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

翻译: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的香味,远远胜过龙井茶;(天目山)竹笋的味道类似绍兴破塘的(竹笋),然而清淡远远胜过它,这是第七绝了。

原文: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翻译:我说长江的南面,修身隐居的地方,没有超过这里的,于是有出家当和尚的念头。

要点:修真栖隐:修心悟道,隐居深山。 出缠:出尘,超脱尘世。

原文: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

翻译:住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彩,九时之后登上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

要点: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

原文: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

翻译:第二天,从活埋庵找到原来的路下山。几天的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把(它)当作异常的,都下山互相庆贺。

要点:异:反常。 率:都。

原文: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

翻译:山寺中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地遵守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

原文: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

翻译:临近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狭小,不值得贵客观赏,真不知怎么办”。

原文: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 ……此处隐藏4499个字……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讨论用那个字好?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童话所表现的主题:真、善、美。

2.了解童话常用的表现手法:想象、拟人、夸张、象征等

3.能领会童话所营造的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一、导语:

(伴随投影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很轻松的课,大家在幼儿园、小学一定读过不少童话,能不能说说都看过什么童话?并简要说说童话给你的启迪。(学生回答)

其实,七上这册语文书的第六单元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瑰丽的童话世界,我们就借《七颗钻石》,一起走进童话的世界吧。

二、走进文本--《七颗钻石》(见苏教版七上P194页)

学生默读完课文后

打出投影二:读完童话,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分析文中的水罐:

文中的水罐很神奇,到文中找找看,它神奇在哪里?

自己装满水--摔下来水一点也没洒掉--由木的变成银的--由银的变成金的--从里面跳出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一股水流

(不求太细,只要能找出木-银-金-钻石即可)

2.理解童话的主题:

是什么使水罐如此神奇?是魔法吗?同学们到文中找找看,哪些地方告诉了你?

明确:是爱心。文中体现爱心之处的描写有六处。

(注意1:文中最后一段对七颗钻石形成大熊星座的描写其实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心:希望爱能普照人间。这一点学生不容易读出来,老师要作点引导)

(注意2:这里也可引导学生思考七颗钻石与童话主题爱心的联系:爱心就像钻石一样闪亮、透亮,钻石是珍贵的,富于爱心也是人类最珍贵的一种品质。)

可见,作者写作这篇童话是要歌颂爱心的巨大力量(让学生回答)

3.理解童话的表现手法:

先直接打出投影三:知识库:创作童话常用的手法有:想象、拟人、夸张、象征等。(介绍童话创作的常用手法)

问:《七颗钻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梦如幻的神奇的水罐世界,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丰富的)想象。

点击投影三,打出:想象让童话如此瑰丽、神奇!

三、拓展延伸

(一)拓展材料一:童话《丢了什么》

1.老师朗读

2.读完后,提问:小牛丢了什么?

明确:丢了纯真。

3.作者借这则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作者想告诉我们:要保持纯真,童心可贵。

4.这则童话借小动物来讲故事,这种写法在童话中俯拾皆是,它叫什么?

明确:拟人。

点击投影三,打出:拟人让童话如此生动、有趣。

(二)拓展材料二:童话《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1.学生默读

2.读完后,你觉得这只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哪一次活得最有意义?为什么?

明确:最后一次。因为那次他得到了爱,也懂得要去爱别人。(得不到别人的爱和不懂得爱别人都是可悲的)

3.其实,从题目就可看出这则童话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夸张(活了一百万次)、象征拟人(以猫喻人)

点击投影三,打出:夸张、象征让童话亦真亦幻!

四、打出投影四,师朗读:

记得一位哲人曾说过:我们人类的成长离不开童话。童话并不只是为了儿童,它同样适合成人。愿同学们能在童话的世界中幸福地成长。

《【热门】语文教案模板集锦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